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举报就灵,是不是病了

顾意 观人随笔 2021-07-27

这个事儿围观了好几天,还是无法眼睁睁看着它就这么过去。

想必很多读者都看过了:

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学生,因为不认可翻译水平,在豆瓣读书上给小说《休战》打了差评;然后被译者的一位朋友、据说也是高校教师(有说研究员)给举报到了学生所在学校。

随后,这位学生在学校的压力下,删除评论并公开道歉。

学生对作品的评论

举报者给学校的信

学生的公开道歉

事后,无论是网友的留言,还是官方媒体的评论,都对这种举报学行为给予了质疑和批评。

甚至连新华社都评论说: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现实中更要讲党纪、国法、校规。高某犯了哪一条,该进行怎样的“批评教育”,学校不妨晒出相关信息,给公众一个解答,也算是传道、授业、解惑了

然而,学校没音了。仿佛一幅“不惹事,但怕事”的姿态。

观察了好几天,很遗憾,我并没有看到拨乱反正的声音。

被举报的学生道歉了,举报学生的人也道歉了。但是,最该道歉的那个中间方,却依旧被那股强大的扭力左右,默不作声。

这很矛盾。

如果是被举报学生的错,那么该他道歉;如果是举报者的错,那么该举报者道歉。但是到现在,两个道歉并列,我们无法看到一个统一的结果。

我能查到的最新报道是:

4月1日,紫牛新闻记者致电评论者所在学校,该校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其对此事并不掌握也不了解是否存在学校施压使学生删除评论等情况。

嗯,不掌握,不了解,别问我。

这就是当下一些高校,面对类似舆论事件的回应。说它是鸵鸟,都嫌侮辱了鸵鸟的那一身羽毛。

近年来,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举报教师的课堂言论,还是举报学生的课外言论,都那么灵。

一举报就灵,这才是真问题

好像正义不是服从于举报的内容,而是服从于“举报”本身。这才是真问题。

我们的学校,好像已经无法真正为学生做主。它们好像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惯性:

一旦自己的学生在外面“惹了事”,发表了一些个性的言论,表达了一些个人的意见,引起了一些人的不适合,显得不那么和谐、和气。那么好了,这个学生就错了,就该被批评和处分一番。

然后,各方都消消气,继续你好我好大家好。

试问,这样的大学,到底在培养什么?一堆听话、盲从、丧失自我的成年乖乖宝吗?

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一起两起。学校的这种做法,到底在传达什么?

它在传达这样一种价值评判:你天天传播正能量,点赞、鼓励、表扬,你就是好学生;但是就某些社会现象,甚至仅仅是文学作品提出质疑和批判,你就不是好学生了。

你有没有发现,哪怕事实清楚、是非明确,一旦被上纲上线,当事人就天然“错”了,根本得不到正名?

或许有人会说,哪怕学校说这个学生错了,我们都觉得学生没错,这种支持也是一种正名。

但有些时候,形式上的正名不仅仅是形式。这就好比,在司法活动中,哪怕一个冤案当事人实际上不再被关押,但是我们就是要那个公开的“无罪宣判”,这很重要。

因为这决定着,道义到底属于谁。是属于那些泛泛的、庞大的、虚渺的正确,还是属于具体的、个体的、明确的是非

我们干嘛要把世界让给一个无形的存在呢?

为何啊。

继续阅读:
不接种疫苗按“老赖”处理?希望这不是真的
吐槽大会36条整改建议
全网举报杨笠,真服了这风气
这个扬言举报的学生太可怕了
他们容不下的,只是差评吗

与归随笔

读书写字  文史哲思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